【机智成长·育人笔谈】姜峰:课程思政引导 专业实践驱动 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育人质效

2024-05-23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扛起主责、抓好主业、当好主角”。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主责就是把学生教好,主业就是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以讲台为舞台当好主角。

 一、以学生为中心

 韩愈在《师说》中说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在也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用法。《师说》的原文是“受业”而非“授业”,现在大部人认为“受”和“授”可以通用,但是细究下来,两个字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受”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的,而“授”是从老师角度来讲的。同时,“受”有互动的意思在里面,而“授”是没有的。韩愈作为一个古代教育学家,在当时就有了朴素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互动”的教育思想。我认为指导学生的过程更要注重“受业”,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在知识讲授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等方面,尽量让专业知识和学生的常识产生共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内化知识;另一方面,强调教学互动,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多提问题,特别培养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式。我带的很多学生,面对我的提问,会用提问的方式来解答,进而引发我的思考,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了,因为这会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课程思政引导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师生共学习、支部共建设。举个例子,在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华侨大学机电学院教工第五党支部所有教师党员全员参与。在建设过程中,参与教师均深刻地体会到,“课程思政”的过程,是教育学生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从中国历史、党史、科技发展史、校史中找课程育人元素的同时,自身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觉悟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另外,在课程育人元素的展示过程中,将“科技冬奥”“中国制造2025”等科研背景融入,另外借助一些科研手段动态、生动地展示育人元素。“课程思政”变成一件既有意义、又有兴趣的事情,解决了“专业教师思政意愿不强”“强行融入思政元素”的难题。华侨大学机电学院研究生第五党支部、研究生第六党支部的所有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全员参与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参与的研究生人数占学院研究生人数的1/5。其中研究生第五党支部由机械制造方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党员组成,研究生第六党支部由机械制造方向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党员组成。研究生既是平台的建设者,也是平台上的学习者。学术型研究生党员按照不同的科研方向分成党小组,不同科研方向的支部成员围绕课题重大工程背景意义以及专业领域内“老一辈党员”的先进典型案例进行本项目所需的资料收集和展品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所学精神融入专业发展、学术科研中,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攀登科研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科研攻坚突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党员植根企业实践,围绕当代大国工匠的艰苦和永不放弃的工匠精神进行本项目所需的资料收集和展品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传承了不怕困难、勇于挑战、艰苦奋斗和踏实前进的精神。以案例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解决了“研究生思想政治学习不主动”的难题,同时,将研究生的资料收集和展品制作纳入研究生相关专业课程的考核,并在课程上讲授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保证了本项目相关资料及展品的质量和更新速度。

 三、专业实践驱动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我们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对于工科学生,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是检验学习成果、发展专业理论的必要途径。作为教师,年纪越大,动手的机会越少,所以要以身作则、躬亲示范,自己先要多实践。对学生,首先要多鼓励,让同学们“敢于动手”,通过实践活动的合理设计,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比如让学生拆卸指尖陀螺,从而让学生理解动平衡的概念,了解轴承的重要作用。其次要理论联系实践,比如让同学们利用质心动态平衡的理论来设计指尖陀螺的配重,并重新装配指尖陀螺,验证理论并感受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大家明确设计目的,利用理论知识的深度应用进行再设计。理论往往是一步到位的,而实践往往是循序渐进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专业知识的内化。

(作者系教工第五党支部统战委员、研究生第五党支部党建导师姜峰教授,曾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师和华侨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微信扫一扫

关注9499www威尼斯公众号